一位友人向我诉苦,称其家中八岁的孩童异常健谈,无论谈论何事,总是反驳不止。
你劝他少吃点零食,他却反问:“你买来不就是供我们享用吗?何须多此一举去留意?”
朋友说,那也不是这么吃的啊。
他顶嘴:“不是这么吃的要怎么吃?难道要炒着吃?煮着吃啊?”
朋友被他气得,恨不得把他扔出去。
众多家长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扰,在孩子成长到某个阶段时,他们并未掌握其他技能,却意外地学会了如何顶撞父母。
你一句,他一句,气氛一下就僵了。
我们忍不住会想:
孩子为何会变得如此?这难道是我教育方法不当所致吗?未来他是否会变得更加反叛?
可你知道吗,其实孩子顶嘴,并不完全是坏事。
他顶嘴时,你若能说对话,他会一天比一天优秀。
一:孩子为什么会顶嘴?
众多母亲,一旦孩子开口顶撞,往往立刻认为,孩子是在对父母不敬、缺乏理解、性情急躁。
然而,在孩提时期,他的表现并非如此。那时他会顺从地听从你的指示,哪里敢冒犯你,与你争执。
可到了六七岁,他突然变得有主见了,你说一句,他能顶三句。
其实,这正是他成长的重要阶段。
孩子之所以会反驳,是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开始独立思考,不再轻易接受成人的指令。
这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孩子年纪尚幼,尚不懂得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选择了“顶嘴”这一最直接的方式,与你进行“对抗”。
想想我们小时候,遇到不认同的事,也会嘟囔两句。
在那个时代,只要大人稍一瞪眼,我们便立刻噤若寒蝉。然而,内心的怨气和苦楚,是否始终未曾消散?
所以,孩子顶嘴,并不全是坏事。
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回应。
二:常见的3种错误回应
许多家长在我周围,一旦孩子顶撞,便无法自制,往往会采取最直接的方式予以反击。
①粗暴打压型。
一听孩子顶嘴,我们会觉得被孩子挑衅了。
立马就粗暴打压:
“闭嘴!你再顶一句试试!”
“哪有你说话的份!”
这话一出口,孩子也许会一时闭嘴,但心里只会越来越不服气。
时间长了,他要么学会撒谎,要么更加叛逆。
②翻旧账型
“我这么辛苦,你还敢跟我顶嘴?你有没有良心啊?”
家长的委屈一上头,就把所有的不满一股脑都倒出来。
孩子不懂你的苦心,反而只觉得你不公平。
③冷战无视型
有些母亲在孩子顶撞时难以忍受,于是选择沉默不言,面无表情,整日对孩子不闻不问。
孩子年纪尚幼,无法理解你的心情,只会误以为妈妈不再爱他,心中充满了委屈和恐惧。
以上这些反应,你是不是也有过?
其实,所有妈妈都会有情绪,谁不希望孩子懂事听话?
但情绪发完,问题依然在。所以,发泄完,还是要解决的。
三:多说这4句话
其实,面对孩子顶嘴,妈妈说对一句话,比骂十句更有用。
孩子的内心深处并非真的喜欢顶嘴,他们更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认同以及尊重。
以下4句话,我们不妨多说,孩子会一天比一天优秀。
①“你觉得不对?那你说说看”
孩子若是对抗父母,往往内心藏着诸多想法,却苦于无法言说,于是只能通过顶撞来宣泄情绪。
此刻,我们不宜急于反驳。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回应,往往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比如:
我们说:“少吃点零食。”
孩子说:“你买了不就是给我吃的吗?”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你的观点挺有道理的,这确实是为你准备的。那么,你认为一天吃多少量才是适宜的呢?”
一下子,气氛就软了下来。
孩子们开始深思熟虑:我并非遭受了否定,反而是被诚挚地邀请,共同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
这种口吻,并非命令,亦非指责,实则表达着“我渴望了解你的见解”。
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反而更愿意配合你。
②“你说得挺有道理的,那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很多时候,孩子顶嘴,其实背后都有一句潜台词:
“我也想被理解一次,我也希望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
因此,一旦我们尝试去领会他的观点,认同他话语中的合理性,孩子的抵触情绪便会迅速减弱。
比如他说:“作业非得现在写?我刚放学,脑子都快炸了!”
我们轻声点头回应:“确实如此,放学后稍微放松一下大脑也是挺不错的。那么,你认为休息多长时间之后再开始做作业会更适宜呢?”
我们没有直接予以反驳,而是认同了他话语中的合理成分,并沿着他的思路继续深入交谈。
如此一来,孩子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同时,他还掌握了如何以更加理性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因为这句话背后,是接纳+引导,而不是控制和压制。
③“是不是妈妈刚才语气不好,让你有点不高兴了?”
孩子偶尔会反驳,这并非他的本意,往往是因为我们交谈时的语调,让他感到不悦。
若我们心情不佳,言辞略显严厉,语气如同下达指令,对方很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
这时候,我们不妨先放下身段,来一句:
“刚刚妈妈是不是语气不太好?你听着不太舒服,对吧?”
孩子一听你这么说,心里那个“小刺儿”就被拔掉了。
他可能会嘟囔一句:“对啊,你刚才凶巴巴的。”
但这时候你会发现,他不是在怼你,是在重新跟你对话。
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孩子们对我们更加信赖,这是因为,我们在向他传授一项至关重要的知识:
情绪来了,可以说;有不满,可以沟通。不是靠吼回去。
④“妈妈理解你,那我们一起想个更好的办法,行不行?”
这句话,是我们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神器”。
孩子常常反驳,这背后是他们持有个人见解,然而又觉得我们难以真正倾听、理解他们,于是便选择了强硬对抗。
然而,每当表达“妈妈懂得你的感受”,这便在情感层面上,为他提供了一个缓冲的出口。
再说,共同商讨一个解决方案,即邀请他参与到一种“协同工作”的状态中。
比如他说:“我就是还想吃,不行吗?”
零食的确美味诱人,让人难以抗拒地想要多吃几口。然而,过量食用却有害健康。不如这样,我们共同制定一些规则,每天限定一个合理的食量如何?
这一来,孩子既被理解了,又学会了自我控制+规则意识。
这比我们一顿训更有用。
因为孩子自己参与了决定,自然更愿意遵守。
以上4句话,你最喜欢说哪一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