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即将结束使命,关于它的离开方式,有人主张按老办法走,也有人畅想用拆解的办法走,意见并不一致,它的结束过程会遇到不少难题,也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件航天界的头等大事到底会怎么进行?
离轨方案争议
国际空间站整体重量超过四百吨,整体结束使命是航天领域的一大难题。按照老办法,俄罗斯的舱体和进步号货运飞船负责把它从轨道上移走,以后会有一批进步号货运飞船改造成太空中的拖船。但也有人建议“分段脱轨”,让各个国家自己负责把本国的舱体从轨道上移走,不过协调多个国家的行动,既复杂又花钱,很难估算出来。
美方雄心计划
美国打算制造专用的国际空间站脱离轨道飞行器,并且创造出更高效能的太空牵引工具,用来完成各种不同的太空任务。这个计划非常宏伟,不过研制期间肯定会遇到不少技术难题和经费使用难题,能不能成功还是个疑问。
特别处理论证
科学家们正在讨论脱离轨道前的特殊应对措施,要求宇航员与自动化设备合作,提前拆解大片太阳能装置,以防止产生巨大的地面残骸,这个环节操作要求高,宇航员和自动化设备的协作必须准确,否则或会引发新的风险。
监测协作难题
各个国家的地面探测雷达、天空观测设备以及空间轨道上的监测装置,必须紧密配合,不间断地监视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迹变化和构造状况。这项工作需要多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和先进设备共同参与,如何实现顺畅合作,确保信息交流准确无误,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
美俄合作妥协
美国和俄罗斯制定了退役方案初步方案,这可以看作是实际情况下的让步。目标是保障国际空间站接下来几年的稳定运作,并保持必要的技术沟通。但这同时也意味着美俄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阶段结束,两个国家将各自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后续计划困境
美国设有环绕月球运行的太空站和贴近地球轨道的商业太空站计划,意图在2030年左右接替国际太空站。然而这些计划的进展大多未达标准,同时因经费缩减前景难以预料。俄罗斯则着手建造自身的轨道服务设施,不过同样遭遇诸多困难。
国际空间站的结束充满变数,各方后续安排也困难重重。你觉得这个空间站会以何种方式圆满落幕?欢迎在下方发表看法,也请给予本文点赞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