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性制度中,标准占据着关键位置,它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根本性、支柱性以及导向性的角色。节能降碳的标准构成了国家节能降碳制度与政策落实的基础,对于提升能源效率、加强节能管理、推动技术革新、助力减污降碳以及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截至2025年6月,我国已制定节能国家标准共计314项,碳排放基础和管理方面的国家标准则有53项。在这其中,强制性能效和能耗限额标准达到了120项。这些标准体系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指标领先,实施效果显著,已基本构建起一个有效的节能降碳标准体系。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稳步推进了百项节能降碳标准的提升工作,认真执行《通过标准提升推动设备更新及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的相关规定,持续完善节能标准体系,拓宽标准的适用范围,提高标准的科技含量,加速推进强制性能效标准和能耗限额等关键标准的更新与升级,全面助力实现节能降碳的总体目标,满足国家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首先,能效标准普遍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们共修订和制定了24项强制性能效标准,成功实现了对过时标准的全面更新。特别是空调、电动机等产品的能效指标,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了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二是能耗限制规范推动产业迈向更高水平。“十四五”规划期间,共制定和修订了39项强制性能耗限制规范,涉及火电、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和煤炭等关键行业,这些行业的强制性能耗限制规范均已实现全面升级。通过提升能源消耗的准入门槛、确立能效领先的示范标准,有力地支持了优质企业的扶持和劣质企业的淘汰,实现了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的精准分类实施,进而促使各行业企业主动采纳先进的、适用的节能减碳技术和管理办法。
第三点,节能降碳的基础性标准正逐步得到优化升级。我们全面地对能源审计、能源管理体系、能效对比、运行优化、能源绩效评价以及能耗实时监测等多个领域的推荐性节能标准进行了更新,从而为节能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标准工具。自“十四五”规划实施至今,我国已颁布了49项涉及企业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量化以及项目碳减排评价等方面的关键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已基本实现了对企业碳排放核算在重点行业的全面覆盖,并初步解决了碳排放核算中存在的“边界模糊、数据不清晰”等问题。
第四,积极投身于国际标准的修订工作。我国专家担任ISO Guide 84《标准中处理气候变化议题指南》的修订负责人,向世界展示我国在节能降碳方面的成果和优秀做法,推动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同时,主导编制可持续金融术语、产品服务、项目资产活动环境准则等一系列绿色可持续金融的国际标准,以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的发展。我国组织研发了ISO 24871《太阳能总辐射表性能测试方法》等一系列国际太阳能标准,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发改委以及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积极促进节能标准与产业政策的深度融合,节能标准在促进节能减排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支撑效果日益显著。
首先,有力标准为节能降碳政策和制度的执行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其次,强制性能效标准确保了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所得税优惠、终端用能产品能效“领跑者”以及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等节能政策制度的实施拥有可靠的技术基础。强制性的能耗限制规范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节能监管、关键能耗企业节能管理、分档电价及惩罚性电价、高能耗行业能效“领跑者”等节能政策与制度的执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是,通过实施有效的能效标准,有力地推动了绿色消费规模的扩大。依托能效标准建立的能效标签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消费者对高效节能产品的选购,加速了产品和设备消费市场的绿色变革。能效标签的消费者认知度已超过九成,为实施“以旧换新”的消费品政策提供了稳固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我国的能效标签制度,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实施范围最广、覆盖市场规模最大、节能效果最为显著的标识制度之一。
第三,通过制定标准来推动节能降碳技术的提升。《炼化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251-2024)显著提升了能耗限额的标准,有效解决了行业在节能降碳技术改造过程中缺乏严格约束的问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高效电机、变压器等节能设备的推广使用,以及高效加热炉、空气预热器等先进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新标准的实施预计每年能够实现上千万吨标准煤的节约。
在“十五五”规划期间,节能降碳的标准体系正遭遇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提高节能降碳标准的品质,扩充其实用性,以更有效地支撑节能降碳及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具体来说,冷链物流、信息通信、新能源、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行业亟需更多的节能标准来满足需求;同时,碳排放的监测、核算、核查、报告以及评估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建立基础性的通用国家标准。第二,要实现节能降碳技术的协同创新与标准制定,我们必须增强对节能降碳减污技术未来趋势的预测能力,研究制定节能降碳标准的领先指标,并加快将先进技术融入标准体系。第三,为确保节能降碳标准的有效执行,必须扩大能效标识的应用范围,提高监管效果,并适时对标准进行更新和升级。四是,为了提高节能降碳标准的国内外统一性,我国需主动投身于国际节能降碳标准的协调与协作之中,并构建节能降碳标准、标识及认证的国际互认体系。通过增强节能降碳标准的品质、扩充标准的有效供应,我们定能更充分地发挥标准在促进节能降碳以及绿色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