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参考GPT改饮食竟致溴中毒,AI建议安全性引关注!
事件缘起
参考消息网于8月10日发布消息,内容源自美国趣味科学网站8月8日的报道,该报道指出,一位60岁的男士在采纳聊天机器人生成的预训练转换器GPT建议后,调整了日常饮食结构,随后因表现出逐渐显现的妄想及幻觉等精神类症状,前往急诊接受治疗。此前,该男士长期关注关于过量摄入食盐对身体健康有害的资讯,并受到其大学时期营养学学习的启发,因此主动尝试在饮食中排除含氯成分。
AI建议
该男子在询问GPT后,被告知可以选用溴化物替代氯化物,因此他将日常饮食中的全部氯化钠更换为从网络购置的溴化钠。为验证此情况,该男子的诊疗医生亦向GPT咨询氯化物的替代品,同样获得了包含溴化物在内的建议。尽管该大型语言模型提及“背景信息具有意义”,但并未提供明确的健康警示,也未探究提问的来龙去脉。
中毒症状
三个月内,该男子以溴化钠替代食盐后,前往急诊科反映情况,称怀疑邻居投毒。检测表明,其血液中二氧化碳水平升高,碱度增强。深入调查揭示,实际为“假性高氯血症”,即血液内溴化物浓度过高,影响了氯化物的检测结果。此外,他还表现出痤疮、皮肤发红等过敏现象,并伴有失眠、乏力、肌肉协调功能障碍以及异常口渴等症状。
病因诊断
根据医学资料检索及毒物管理中心意见,医生推断最可能的病症为溴中毒,这种病症源于持续过量接触溴化物或溴元素,美国相关机构于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已将数种溴化物,包括溴化钠,从非处方药品中撤除,而近期部分病例的诱因与网购含溴化物的营养品相关。
治疗情况
该病人进入医院后实施电解质检测和纠正,期间声称口渴,却对饮水表现出不信任。在治疗药物影响下,其精神状况逐步转好,随后向医务人员透露曾使用GPT,并提及近期感知到的异常。经过干预,其健康状况持续向好,但该案例引发了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AI风险
在需要氯化钠的替代品时,患者咨询医学专家通常不会得到溴化钠的推荐,这种情况显示了利用大型语言模型获取意见的潜在问题,此类模型虽然可以提供资讯,但无法进行专业评估和周全分析,因此,当人们依据AI给出的建议时,必须保持审慎,不能盲目信任。
公众对于借助人工智能获取日常指导时,怎样规避潜在问题有何看法?期待交流探讨,同时请对本文进行点赞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