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目前打算向Fintech公司收取客户信息费用,但欧洲先前明确禁止银行这样做,这种政策变化里到底藏着什么深意?接下来我们仔细分析。
政策背景变革
二零一八年,欧洲推行了PSD2法规,明确银行不能阻止客户把信息分享给其他机构,也不可以收取相关费用。这项政策好比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减轻了客户的使用难度,使得初创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与大型银行展开较量。以往小型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依靠创新思维和先进技术,借助免费的平台迅速开发并推出新服务。
收费引发竞争变化
摩根大通现在开始收费,正好利用了监管放松的短暂机会。这项收费有点像高速公路开始收钱,小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可能会因为费用太高而选择放弃。今后的金融创新可能更多地会集中到那些资金雄厚、用户广泛的银行和支付大企业身上。
数据链条掌控影响
数据与支付环节一旦由某家企业垄断,就相当于零售金融体系的根基被其掌控。例如,当用iPhone使用Apple Pay进行分期支付时,其资金支持可能源自摩根大通。摩根大通正在推进全面整合战略,既掌握信息流动路径,又直接接触消费者的付款活动。
行业入口端改变
在入口处,用户信息的费用增加了竞争难度,银行重新获得了决定谁能服务用户的权力。例如Stripe和PayPal等企业过去依靠开放银行以低成本获取数据和渠道,现在大型金融机构开始占据更多主导地位,以往它们类似基础服务供应商,如今价格设定和客户感受也更多由自身控制。
行业发展趋势
这并非摩根大通单独的举措,其他主要金融机构和支付平台或许会效仿,促使零售金融领域迈入“壁垒加固”时期。以往借助银行渠道实现轻资产运作的方式,在当前的成本格局中难以维系。摩根大通正着力转型为零售金融行业的“基础平台”。
未来开放银行之问
BNPL使用率增加后,掌握支付渠道的金融机构能够左右支付规范等,这是Visa等公司的强项所在。但要是局面由大银行掌控,就必须思考:开放银行之后,到底是为了让客户随意挑选服务,还是为了维护大企业的市场壁垒?摩根大通收取数据费用对行业会产生什么后果?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意见,同时请点个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