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竟首次测定福后星族密度和多孔度?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新华社昆明7月1日电,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负责外行星及太阳系小行星研究的团队近期完成了对福后星族中若干成员的密度及多孔度的精确测量。他们进一步推断,这一历史悠久的星族成员很可能构成了高铁球粒陨石的重要起源地。这一重要发现已刊登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天文学杂志》。

科研人员对44颗属于福后星族的小行星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们巧妙地将反照率和相位曲线的特点结合起来,成功剔除了其中的3颗非真实成员,从而确定了41颗确切的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次对福后星族进行了一次全面‘健康检查’,我们不仅对其尺寸、形态、自转情况进行了测量,更是首次‘量’出了部分成员的‘体重’,即它们的密度和孔隙率。据论文的首席作者兼通讯作者王晓彬研究员阐述,在此之前,人们虽然已经确认了这一星族的存在,但对于它们的内部构造及其演化历程却知之甚少。

_超低铁球粒陨石_高铁陨石切面

研究结果表明,福后星族的小行星在自转轴的倾斜角度上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分布,其中正向自转的小行星多偏向于35度,而反向自转的小行星则主要聚集在155度左右。这些由碰撞产生的正向自转碎片,会被推向外部空间,进而进入与木星3:1平均运动相共振的轨道带。一旦碎片进入这个共振带,它们就会被弹射至地球附近,最终转变为近地小行星。

此外,该研究首次测定了五颗福后星族小行星的密度和孔隙率。在这些小行星中,编号为(852)的个体密度最高,达到了3.54克/立方厘米,这一数值接近于高铁球粒陨石的平均颗粒密度;而编号为(290)、(587)和(1164)的小行星孔隙率均超过了41%,并展现出典型的“碎石堆”状结构。通过这一“亲子鉴定”过程,研究人员得以推测福后星族很可能是高铁球粒陨石的原始来源。

王晓彬指出,这项研究不仅阐明了高铁球粒陨石的母体来源,还对其轨道演化的历程进行了阐释,进而揭示了近地小行星的形成原理。此外,这一系列“体检套餐”还将应用于分析巡天空间望远镜所收集的太阳系小行星的多色测光与光谱数据,以期深入挖掘更多关于小行星家族的奥秘。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XML地图
友情链接 石家庄市神兴小学 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那可是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所谓融媒体中心,它是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而诞生的机构啦——将各种媒体形态整合在一起,长子县融媒体中心就是肩负着多方面使命滴。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