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军在清华开讲‘我们将如何老去’,引发超200万人线上关注

中国老年照护和身后事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这涉及每个家庭,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方向,下面我们详细讨论这些关键问题。

养老困境迫在眉睫

我国正遭遇养老难题。按时间计算,多数欧洲国家花了六七十载光阴,老年人口数量实现倍增,我国却只用了21年,准备期非常短。90后、00后这些年轻人属于生育率低的群体,他们既缺乏照顾父母的精力,也缺少相关经验,而目前父母身体尚好,多数人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加紧应对,养老送终的困境或许会在90后这代人身上集中显现。

死亡教育举步维艰

90后清华教授__清华90后老师

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凭借个人时代的认知水平,与学生探讨生死议题,却遇到了阻碍。部分学生觉得父母不该生育自己,老师惯用的逻辑思维无法化解学生的困惑,甚至需要联系心理辅导老师。此外,将生死作为公共教育内容,也存在潜在问题,许多人不愿意接受这类话题。

临终关怀多元需求

调查临终照顾后发现,不能只关注缓和医疗,需要多种方式并行。例如文中提到,因照顾母亲导致护工感到吃力,这表明单纯依靠老办法无法满足要求。中国人临终时有“逆向关爱”的情况,比如拒绝治疗以节省给家人的钱,这反映了国人临终时的情感取向和观念。

养老模式现实难题

90后清华教授__清华90后老师

北京周边存在专门收治植物状态病人的医疗机构,能够维持患者生命延续很多年,不过许多中国家庭在面临抉择时,往往不是优先考虑当事人的意愿,常常由子女代为决断。就算医生已经说明情况已无转机,家庭成员还是坚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这样让长辈承受了额外的身心痛苦,不过这种行为也被看作是履行孝道的一种方式。

代际差异养老隐忧

家里曾有人离世时,会挂上写着“孝”字的黑色头饰,这是为了表达对传统孝道的尊重。现在90后和00后成长的环境跟从前不一样了,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验去照顾父母,而且现在很少关注养老的事情,不过将来养老的难题肯定会落到他们头上。

提升死亡质量愿景

_清华90后老师_90后清华教授

作者觉得,应当把改善国人的生命末期体验作为优先事项,大家需要尽早准备,形成一种“倒推式照顾”的心态,琢磨自己能为集体带来什么。随着老年化社会的脚步日益临近,这种想法显得尤为关键。

你觉得怎样才能让国人的生命终结更有人文关怀?请多些支持,转发出去,也欢迎大家来讨论。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闽东之光影像中心 www.mdzg.tv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数字化发展局 渭南高级中学 济南市章丘区妇幼保健院 玉田县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