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到这两天有几个公司出了一些反腐新闻不?
我的一个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朋友告诉我,那场发生在新闻中的某家公司内部的反腐浪潮,正是由于他发送的举报信引发的,哈哈。
我也不知道他说的真的假的,咱们就当个八卦听吧。
事情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他们打算雇佣一些具备短期合作性质的员工,这些员工的角色类似于程序员。他们计划招聘大约20名这样的员工,合作的时间预计在3到6个月之间。为此,他们已经联系了一家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期望对方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
这家位于北京东四环外的四惠东地区的人力资源公司,其规模和实力均颇为可观。
人力资源公司给这个对接人留出了,每人每月1000元的回扣。
1000元这个数额看似微不足道,然而据人力资源公司透露,它却占据了毛利润的一半。
这种劳务外包的利润确实相当有限,而且对于这种短期工种,往往需要那些经验丰富、能够迅速上手的人选,实际上这样的人并不容易招募。
接下来,按照常规步骤,需提交个人简历,由负责对接的人员进行筛选,随后进行网络面试,合格的应聘者将正式入职工作。
人力资源部门的HR表示,甲方负责对接的人员在筛选简历、组织面试的过程中,通过率异常低,总计大约提供了500份简历。
不知道他有没有夸大。
随后,他提到,在平日与甲方交流的过程中,那位对接人时常不经意间会询问:“哎呀,你们的简历数量如此庞大,你们是在何处招募到这些人才的呢?”
人力资源部门的人随意回应道,我们拥有独立的人才储备库,并且还会将相关信息分享至若干个群组。而那位甲方联系人则提出,希望将他本人也纳入这些群聊之中,声称是为了进行学习交流。
后来便随意添加了几位,毕竟这类群组到处都是,何必拘泥于质量低下的成员呢。
随后,员工们一个接一个地到达了工作岗位,期间岗位人员有所变动,据员工反映,实际上他们所需的岗位数量仅为二十个。
这也能理解,人家想多挑一挑呗,招30个留20个。
大约两个月之后,或许你们已经有所察觉,那家独角兽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结束了合作关系,而这原本就只是一份期限极短的合约。
独角兽对接人给出的理由就是公司这块业务变动,不需要外协了。
人力资源公司对此感到颇为疑惑,猜测可能是合作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问题,于是便开始四处打探消息。
那些人原本都是他们招募的,其中有些人关系相当融洽,因此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实际上,那20位员工依然在独角兽公司工作,他们只是转到了另一家外包公司,而且每个人的工资还增加了500元。
确实,这家新兴的外包企业,本质上是由甲方联系人所属的家族所掌控的。
劳务外包无需特定资质,而他们这类行为实则介于合法与违规之间,可视为是真正的派遣而非真正的外包。
日常工作中,这位对接人员主要负责对这些外包工作进行管理,包括工作安排和任务分配,他相当于直接的主管。
此人有意亲自处理此事,颇为简单。员工们本就是临时聘请,与人力资源公司缺乏紧密联系,他们在该公司已工作了两个月,实际上,他们与独角兽企业的对接人员之间的了解反而更为深入。
后来那位之前的HR得知此事后,显得异常愤怒,认为那位对接人是在戏弄他。从起初,那位对接人便有独自开展这项业务的意图,然而由于缺乏招聘资源,便采取了这样的手段。
后来那位从事人力资源的男子,行事颇为果断。他耐心地等待了超过半年,据他所述,这一事件实际上是在去年的上半年发生的。
经过半年的耐心等待,他向那家公司发送了一封匿名的举报信。哈哈哈,他竟然举报了这件事。
他之所以选择等待半年之久,目的在于为他积累更多的资金,哈哈,他们之前每人每月都能赚取2000元,若是20个人,那么每月的总利润便是4万元,连续六个月,累计可达24万元。
他原本打算为他筹集到五十万元,但后来担心时间过长可能会出现变故,此外,他还认为那位对接人在其他业务中也采取了类似的手段。
大约半年之后,他撰写了一封举报信,将其发送至多个电子邮箱,其中包括从官方网站上获取的邮箱地址。
他从员工那里获悉,那位负责对接的个人所掌管的企业名称。于是,他记录下来,这家公司实际上是由贵公司员工家属所掌控,涉及的资金规模和业务范围大致如下。
后来这个事就石沉大海了,没人回复他。
直到上月,他之所以提及此事,乃是因为他得知该公司正在进行反腐行动,而负责对接的人已经被处理。
然而,情况并不严重,或许仅仅是象征性地进行了通报批评,即便如此,也相当于对关联主体的隐瞒行为未予追究。
因为这个对接人的报价与先前人力资源公司的报价相同,并未显得过高,而且实际需求确实存在,最多只是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一些违规之处。
不过这个人的前途肯定是没了,不会再被信任了。
你们今后可得留心,别把所有的收入都自己独揽,要懂得逐步积累,否则小心半年后有人告发你,哈哈。
咱们就当个八卦听吧。
在人员管理方面,这无疑是一个腐败现象频发的领域。从员工角度,他们可能贪污内部推荐费用,与猎头机构勾结分取佣金,通过劳务外包、派遣、灵活用工等方式获取回扣,甚至包括我之前所描述的低端岗位的各种不正当手段。此外,管理层也存在着利用职权进行贪腐的行为。
实际上,若你们稍加留意便会发现,为何独角兽企业中劳务派遣、外包、外协以及兼职岗位如此众多?此外,众多表现优异的派遣员工却始终无法获得正式员工的身份。
明明这家企业并非事业单位,亦非国有企业,且不存在编制上的困扰,亦无人员预算方面的难题,然而却始终不给予那些表现优异的派遣员工转为正式员工的待遇。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主要是为了收回扣。一旦劳动关系转入集团,就会导致少一个人能拿到回扣。
实际上,对于回扣这类事情,我个人觉得并无大碍。这类行为通常发生在员工层面,主要影响只是成本略微提高,而有些情况下,成本并未实际上升,那是因为供应商愿意放弃部分利润,以换取未来的长期合作关系。
只要不是无中生有,虚构采购需求,问题就不会太严重。
实际上这几年,我们一直很关注围绕人力成本上的造假。
近年来,众多互联网公司以及当前专注于智能制造和AI算法领域的企业,普遍面临人力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问题。
之前我曾介绍过一些关于人力成本欺诈的调查方法,大家可以查阅一下。(《我从事尽职调查那些年(五十二)——人员欺诈的腐败问题》)
一家公司,在数年间会涉及大量的经济活动,同时拥有众多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那么该如何逐一核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显然,不可能对每一方都进行详尽的关联调查。以我今日下午为例,我仅对四家企业进行了核查,便耗费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
那家企业可能涉及数百甚至上千个相关联的上下游实体,我们不可能像大海捞针那样随意寻找。
因此,首先需要掌握的是识别隐含联系的方法,同时,还需增强识别异常经济活动的本领,而后者无疑更具重要性。
需锻炼自身识别异常现象的技巧,需具备此类敏锐的洞察力,而非仅仅依赖对风险特征的机械记忆。